主页 > 作文 > 正文

新闻报道作文

2025-06-18 16:41:28 来源:维优集 点击:0
新闻报道作文

新闻报道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了绍兴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读了这两则新闻我感慨万分。

首先,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居然在我们绍兴的公交车上没人老人让座,真是为那些人感到难过。如果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肯定会主动让座的。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我们转,有什么要求立刻满足。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将得不到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岁老人给79岁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从这篇报道中平时我们的长辈应为我们一代作好榜样,因为71岁老人为车上的年青人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车上所有的人上了一节尊老爱幼的课。

作为一绍兴人,我应该积极地向这两人老人学习,让我们的绍兴更加美好。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2篇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报道策划越来越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因为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就是关键。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增加和扩容的直接结果,使得有限的新闻资源由当初的“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而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新闻资源共享性也随之提高,独享新闻资源已越来越变得不可能。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自然地由独享资源领域进入到共享资源同题竞争领域,即更多地看谁能有效利用和挖掘这些有限的共享资源,从而变共享为“独享”。于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在新闻界悄然流行起来,那就是“策划制胜”。

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源进行有创意的操作,并不断在报道的过程中,根据受众的反馈,对新闻报道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有一种前瞻性,使新闻变被动为主动,变随机为定向,变松散为有序。它具体包括新闻选题的策划,报道方式和角度的策划,组织形式的策划,报道者组织方式的策划,对新闻规模效应的策划,报道时机和规模的策划等一系列环节。其中,选题策划作为整个策划的第一个环节,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策划,即筹划,谋划,本意是“出主意,想办法”。新闻报道策划意即在以事实为依据,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新闻报道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并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它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活动主动性地参与和对新闻报道活动能动性的组织。策划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遵循新闻的价值规律。目前,业界新闻报道策划的意识不断增强,它不但体现了媒体的报道思想及深度,更反映了媒体的引导水平。

常见的新闻报道策划有:1.追踪报道策划。突发性、即时性的动态信息总是很多的,但能成为新闻予以报道的却是不多的。很多的新闻并不是一次报道就能够了结的,其根源就在于报道的事件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个过程还有新闻可挖掘,如果错过了时机,就浪费了新闻资源。追踪报道策划依赖于报道的新闻事件是运动的,其运动的过程具有可报道的价值,对于新闻价值,有的是在报道前可以预测到的,有的则是在报道之中才逐步显现加重的,如果仅站在事件的外面,仅对运动的事件进行记载和评论是不够的,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深入事件中,为事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作一些己所能为的事。2.专题报道策划。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有一些新闻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宣传意图和本地工作需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选择两个或多个选题,调动有关方面人员相互配合进行集中报道。专题确定之后,所组织的材料和所进行的报道,必须围绕主题而展开,不可随着情节的延伸使报道无边际的拓展或报道过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冲淡主题。3.纪念日(节日)报道策划。有一种特殊报道,即纪念日报道,做好这类报道意义深远,如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报道及各种纪念日报道等等。纪念日报道的策划,应注意两点:其一,在内容上出新,即选择在这一时刻什么内容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其二,在形式上出新,即用不同于往常的传统报道模式,力求将完美的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播报新闻的主要形式,它作为广播新闻中的轻骑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广播新闻报道中。广播现场报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因其逼真直观的现场感,小中见大的包容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具有审美的功能。恰到好处的现场报道可以使新闻节目的节奏富有变化,造成对听众听觉感受的强烈冲击。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使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临夏人民广播电台是一家县级电台,自1991年建台以来一直在新闻节目中探索、加强现场报道。特别是2008年节目改版之后,在临夏新闻中相继推出了《现场声音》和《民生在线》两个子栏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提升了节目的可听性。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好评。但是随着现场报道数量的增加,不少质量上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典型音响使用不够,采访对象选择不恰当,提问设计不精确,记者现场主持情绪不高等等,使许多报道不深入,不透彻,甚至偏离了报道初衷。认真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广播现场新闻的“现场”,就是不折不扣的“现场‘耳闻目睹’”,作为第一手材料,就是广播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口述新闻“现场耳闻目睹”的闪光点。而有些年轻记者对现场报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在现场手持话筒向听众做报道的一种形式。记者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场,再找几个采访对象一采访就草草完事。其结果就造成了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了采访对象的声音,削弱了记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记者对新闻背景的交代了。在这里,记者只是暂时转型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没有发挥耳闻目睹的作用,使整篇报道听上去很热闹,但往往因为新闻要素不全面,或报道深度不够而不能满足广大听众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

二、记者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很多记者到达现场后只是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简单地询问后,就开始做现场报道。这样既缺乏对新闻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报道主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造成听众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报道的质量。

三、记者的现场定位不准确。现场记者不同于主持人,作为记者,他要把所见所闻,点上面上的新闻点经过筛选组合后再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报道,特别是对一些新闻背景进行必要的交待。同时,记者又是一位主持人,又有效地将采访对象融入到报道之中,让采访对象在合适的时机出声音,在需要的地方介绍情况,以全面完整地报道整个事件。记者如果仅仅起到一个主持人的串接作用,而没有发挥记者作用,这样的报道听起来缺乏主题,信息量小,不符合报道要求。

四、记者的现场把握能力不足。一些记者不能迅速在现场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偏重表面描述而放过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造成了报道主题的偏失,降低了报道的新闻价值。

五、记者对数字化设备的过分依赖使一些现场报道掺杂水份。现在很多记者所谓的现场报道,都是在采访后期一来数字化的设备合成的。尽管这种做法较好地弥补了现场的一些遗漏,但仔细听来还是缺乏现场感,最关键的是长期下去,现场报道因馋杂了过多的水份而失去其竞争的优越性,记者也会失去真正在现场作报道的能力。

应该说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我们的现场报道鱼龙混杂,水平削弱化。影响了整个新闻质量。

要使广播现场报道真正能达到客观真实、有美感,首先务必要增强“现场耳闻目睹”的魅力,用现场美来吸引听众。这就要求记者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留心新闻现场的各样事情。从大的方面讲,要留心新闻现场的性质:如 政治 的、军事的、 经济 的、文化的;要留心新闻现场的场景:阴、晴、雨、雪、鸟、虫、鱼、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闻现场的人与事:衣、食、住、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等等。观察要力求全面,可进行比较性观察,换角度、多侧面观察、连续性观察,力求全面地认识新闻现场。

二是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力求精细地观察。精细,就是要求观察得深入、细致,既要善于看出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事实,又要摆脱表面现象的迷惑,对事实进行深度的透视,探到新闻现场的底蕴。

三是从观察到体验。生活中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记者要在观察中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个方面去感受、体验观察对象的多种特点,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既从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又从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的观察体验,现场报道才会有生命,才会入情理,才会有美感。

四、现场报道要力求情景交融,增强广播新闻的共鸣力。现场报道不仅要叙事,写人,还要传情,使之情、景、人融为一体,方能增强广播现场新闻的共鸣力。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4篇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的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汶川大地震新闻时,双眼满含泪水,声音两次哽咽,停顿数秒后恢复常态。这种感情随泪水宣泄的令人心旌动摇的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撞击着观众的心扉,也引发了我对过去新闻工作的职业反思: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职责的关系?笔者认为,以不同媒体为传播手段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情感和职责的体现应有所不同,包括手段、形式甚至内容。

就电视媒体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受众看得见的主持人元素。而正是因为主持人的存在,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才具有了人际化的特征,主持人也便成了电视节目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的中介。因此,主持人在传播中的个性魅力势必会感染观众,直接影响观众对主持人解读新闻事件的认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媒体也可以被称为“主持人媒体”,也由此产生了“赵普现象”。

而纸质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随时可读且可反复地阅读。虽然记者不与读者谋面,但在字里行间和图片中,通过新闻报道传播信息,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情感、良知和职责的履行。因此,他们在社会的可信程度和认可程度,更多地来自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新闻影响积累,其根本源自自身和对社会认识体现出的真善美。

本人从事新闻工作的十几年中,关于这一点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采写豆蔻少女杨柳青惨死于一场交通事故的《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为标志,从淳朴的人性情感和良知出发,履行着一名正直善良人初涉新闻工作的职责,引发社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交通安全生产的关注,在当地乃至省内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称之为自然本色阶段;第二阶段,以跟踪采写后来被评选为全国首届道德模范的李玉兰为标志,从社会责任和慈善的视角,履行着一个随着阅历的丰富由对职业的新闻敏感引发,继而进行长期新闻跟踪,经验不断的积累,并同时随之成长成熟的新闻职业人的职责,引起整个社会较长时间对慈善和道德的关注,在我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人物通讯《悠悠不了情》获得2006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并参评中国新闻奖),笔者称之为社会职业阶段;第三阶段,以多篇新闻获得省市新闻一等奖为标志,以社会呼唤和需要为基点,多方位多视角,履行着一名具有较强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天职,笔者称之为新闻人生阶段。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人,之后才是新闻工作者,所以职业性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矛盾,既有社会人职业岗位的定位,又有新闻工作者职责从观念到意识乃至方式方法的逐步提升。新闻工作最根本是传播信息,新闻人职责关键要知道如何选择信息,并在适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播――既要将事态信息按新闻要求具有及时性且实事求是,又要符合引导社会正确舆论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择组织;既要表达社会乃至自我情感,即情态信息,又要是传达健康向上的爱心呼唤即爱的信号;既要传递社会认可和宣扬的价值意义,即意态信息,又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有效影响程度。职责偏重的是快新和真实,情感侧重的是善良与关爱,意义体现的是价值和有效,能够完美地结合则体现了新闻的美。因为,从新闻价值实现的层面,新闻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与意态信息只有融于一体传递出去,才能被受众接受,达到良好的传播信息的效果。

在这里,我感到最难把握的是情态信息。在我采写《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前,原本是报社一位资深记者被邀。他转而推荐了我,理由是:经过多年的观察与了解,我认为她虽然年轻,却能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清新隽永,很具感染力,能打动人心。正如其言,文章见报后赢得了许多读者的眼泪。他们相互推荐,报纸卖到脱销。

通过实践和学习,笔者逐步认识到:情态信息是从新闻价值实现的几个层次上对新闻文本的解读。有关专家认为,新闻价值的实现包括事态信息的感知,情态信息的体验,意态信息的传达等几个层次。“新闻文本的情态信息往往是双重的:一是事实本身包含的情态信息。新闻事实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使事实本身具备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二是传播主体在文本中表现的情态信息,传播主体在面对、再现一定事实时,是具有情感、情绪、情味的人,总要在文本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为传播内容染上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新闻传播是一种事实的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符号与意义符号的传播。情态信息的传播是以人本传播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传递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电视媒体还通过人的服饰符号、表情符号、声音符号、动作符号来传递信息。无论电视还是纸质媒体在传递一种事实信息时,同时也在传递一种情绪、一种观念、一种意蕴、一种风格。

在含情因素较多一类的新闻报道中,必须传达给读者一种特殊的情态:真诚、凝重、关爱、同情、振奋……但无论有多少种丰富的情态表现,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客观、冷静地报道新闻事件,不能用自身的主观情感代替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这里有一种关于“度”的把握,这个“度”就是受众的接受和心理包容范围,“赵普”现象就是在特殊状态下受众心态变化以至于能接受和包容,这个“度”也随着受众环境和心态的变化而变化。而在纸质媒体把握这个“度”虽不像电视媒体那么直接,但要耐得住琢磨也有一定难度,这就要进行文字表达和情感融入的有意识“修行”,要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传递给读者的才是一种“不失真诚”的冷静与客观,又不乏充沛的情感与爱意付诸笔端信息情意热流。同时,新闻工作者也有个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渐渐形成一种个人的品牌,会在新闻传播中影响着新闻价值的实现,直接反映在受众爱看那个主持人主持的节目,爱找那位记者采写的新闻。

每个人都有情感,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传播着情感,影响着他人,即“人”是一种活的情感传播载体,情态信息的传播是以人本传播为基础。新闻人的情绪表达是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表现方式,以文字艺术为载体的语言逻辑是媒介传递情感过程中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尤其新闻现场记者既是被报道对象理智与情感的传播人,也是介入新闻现场的特定环境的感受体验者,更是一位用修辞手段传递事态信息、情态信息的掌权人,他的身份与作用十分重要。例如:追踪报道李玉兰到北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的感受与体验,烘托出道德模范精神。正如读者感言所说:“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是自我意识和细致观察产生情绪情感表达的结果。

同时,有特殊身份的新闻记者,应该把现场的真情实感准确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传播出去。与刻意煽情的新闻报道相比,新闻现场表现出的真实情感才是真正蕴含于新闻文本中的情态信息,才是与事态信息融为一体的新闻事实。“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解释它。”对于新闻记者,尤其是电视新闻记者,抓住第一现场,永远是最重要的,但对于文字记者而言,笔者以为能充分利用录音笔和照相机等现代记录手段,在组织文字时唤醒记忆感受现场,图文并举,完成现场文字采访。第一现场是信息价值和情感传达的最大体现。反之,如果主观愿望与新闻事实产生错位,形成记者刻意营造的情感事件、为新闻宣传而编辑出的煽情节目、或者通过再度“刺激”受灾当事人而再造一个新闻现场,甚至摆出一个造假的新闻现场,这些方式都必须摒弃。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决不能沾染这种恶习。

新闻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的传播,无论电视还是纸质传媒,无论在与不在新闻现场,这种情感传播是基于现场真情实感而建立起来的。电视和纸质新闻文体如果用艺术手法表达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就必须以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前提,这正是新闻人必须肩负的社会和职业责任。

新闻报道过程中,除了在采访时要抓住具有真情实感的现场,充分调动记者的专业素质外,记者也应该有更多的人文素养。许多在记者采访时忘记了应该包含的人文情感。如果说,信息传递过程中,要关注“激情”的价值,用爆发性的充满激情的图文来使传播效果最大化,那么,在新闻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就要时刻用心灵去感受和寻觅新闻事件中激情爆发的那些点或瞬间。反之,用外界的刺激来激发被采访人的情感反应,再通过新闻报道作用于受众,是不可取的。当情感爆发的最关键时刻已经过去,当被采访人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再去勾起他们痛苦的回忆(甜蜜的回忆除外),不但会导致新闻价值削减,也表现出记者人文情感的缺失,甚至会给被采访人带来再度的心理创伤。从法理上讲,新闻采访权的行使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私生活领域的独立性、自主性,强制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记者的采访权不得侵犯被采访人的隐私,在被访者不希望谈及的问题上,应该给被访者以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如果缺少了人文情感,媒介风格也将损害媒介自身与记者本身。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展现;细节;直接引语;动词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而如果从新闻角度来分析,《史记》中的篇章,尤其是本纪、世家、列传部分,对新闻报道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史记》则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在新闻的重要原则——新鲜上,二者截然相反。但二者同是基于事实,刨除时效性这一因素,新闻与史学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二者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基础。

为了保证真实性,新闻报道设定了许多写作规则,比如对新闻五要素以及消息来源的交待必须明确清晰等,《史记》并没有遵循这些规则,但司马迁所记叙的事件,他描写的人物,虽历经2000多年却仍然鲜活生动如在眼前,比现今许多标榜“真实”的新闻报道更加可信。这绝不是因为《史记》的“史”字号分类,而是因为司马迁创作态度的严谨、创作手法的高明。这种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值得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学习。

一、要展现,不要讲述

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事实的图解过程。事实的图解是指通过记者和信源的叙述,使事实能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受众脑海里。新闻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是否“相信”作品中图解的事实,记者通过图解事实,使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从而影响读者。

司马迁的《史记》,正是通过 “实录”来图解事实的写作方法。它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形故事。如信陵君的传记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记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膑的传记包含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等。

司马迁不是依照一定的程式去写作和塑造人物,也不使用定义的或概念性的语言简单的陈列出来,而是选择历史事件中的关键时刻,以人物为中心,突出描写他们与事件有关的活动,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地展开,步步紧逼,扣人心弦,历史事件复杂的发展过程就这样生动地、明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纽约时报》的一位高级主编,曾经告诉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里克·布拉格:“给我看你所看到的一切,用文字来描绘一幅画面,然后,我就可以跟随你的脚步。”这一点,公元前91年完成的《史记》已经做到了。

二、重视细节

文章因细节而生动,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小插曲、逸事、幽默等可让报道增加可读性,是再现当时情景的一个重要手法。读者读了这种新闻作品,会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觉。

如果我们将以下列举的《史记》中的细节描写方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中,新闻报道一定更具感染力。

如描写外貌,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使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视性。

描写神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好像可以亲眼看到一样。

又如故事场景的细节描写,著名的“鸿门宴”故事,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再如生活细节的描写,这在一般历史著作中出现很少,在《史记》中却相当多。如《李斯列传》中李斯观仓鼠食粟想到 “人之贤不肖,辟如鼠矣,在所自处耳!”,陈平为乡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这些琐事,单纯从史学角度来看,是毫无价值的,但正是这些生活细节,让这些历史人物“活“了过来。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与现代记者不同,《史记》虽然以“实录”著称,但司马迁不可能近距离观察那些人物,他笔下的细节描写,必然有虚构成分。但《史记》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却异常地生动逼真,这是由于司马迁对各种人物都有深刻的观察,对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环境、地位上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这些人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这也提醒了我们的记者,细节的真实性,一是来源于细致的现场观察,另外,也要注意对人性的观察和体悟。

三、多用直接引语,少用间接引语

新闻报道很重视直接引语的运用,除了因为对话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外,还因为那些由事件参与者亲口说出的话,能使报道更具真实感。曾获美国芝加哥论坛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说过:“逼真的对话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吸引读者。它也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更快、更有效地表现角色的特点。”

《史记》中直接引语的运用,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对话”的作用。

刘邦、项羽微时见到秦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不甘于自己地位的表白。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仇恨与野心,表现了他强悍爽直的性格。

韩安国下狱为狱卒所辱,他以“死灰岂不复然”威胁狱卒,狱卒大言不惭地说:“然即溺(尿)之!”活现出小人物在可以欺凌大人物时不顾一切的粗野和痛快。

当然,记者不是速记员,我们在写作时也不是“有话必录”,把所有新闻源所说的很长的、重复的引语一字不拉地记下来,而是要选择能够体现人物特征,展现事件发展的关键性直接引语。

四、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新闻报道要求记者不应该以任何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立场,不得感情用事。但感情的流露常常是不自然的和无意识的,避免感情用事的有效方法是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不带色彩的中性动词。因为动作宜于准确和清晰的描述,而形容词和副词的外延相对较广,不同客体对形容词和副词的感应可能有所不同,容易给人模糊的印象。

《史记》对动词的使用非常到位。比如,《项羽本纪》中写项羽垓下突围一段: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此处皆是对话和动作描写,项羽仅率二十八骑,于几千骑兵的围困下,斩将杀兵,瞪瞪眼睛喝叱两句就吓得对方“人马俱惊”,英雄盖世不着一字,而于文中尽显。垓下突围没用“险”字形容,至今读来却仍让人心惊肉跳,由此可见动词的感染力之强。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曾经游历全国,遍搜各类史料,但无论如何,他不可能起死人于地下进行当面采访,与现代记者相比,他所引用事实的真实性多少要打点折扣。但《史记》通过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弥补了其在真实性上的“误差”。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曾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史记会注考证》引《拙堂文话》)。这说明,通过艺术感染,事实可以更加真实。并且,读者在相信“这是事实”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如果新闻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感染力,将超越“昨日黄花”的水平,成为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美)梅尔文·门彻著. 《新闻报道与写